防治小麦赤霉病--抓住关键期!

红霸科技
2025-04-24
来源:

小麦赤霉病,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真菌病害,主要在小麦扬花灌浆期爆发,一旦发病,不仅会导致小麦减产,还会使小麦籽粒中产生毒素,威胁人畜健康。今年,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,小麦赤霉病将呈现偏重发生趋势,形势十分严峻。


1、赤霉病:小麦的“隐形杀手”


小麦赤霉病,又称“烂穗病”、“烂麦头”等,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。它不仅会导致小麦籽粒干瘪、千粒重降低,还会使发芽率下降、面粉质量差,更为严重的是,病麦中含有的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等毒素,人畜食用后会引发急性中毒,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。据统计,在病害大流行年份,小麦的产量损失可达10%—20%,严重威胁着小麦的丰产丰收。


小麦赤霉病


2、症状表现:从苗期到穗期的全面侵袭


小麦赤霉病在小麦生育期内均可发生,其中危害最大的时期是穗期。


苗腐:种子或土壤带菌引发,芽变褐,根冠腐烂,轻病苗黄瘦,重病苗死亡,拔病株易从腐烂处拉断,断口褐色有黏性组织。


茎基腐:幼苗出土到成熟均可发生,麦株基部组织变褐腐烂,导致全株枯死。


秆腐:多在穗下第一、二节发病,叶鞘先出现水渍状褪绿斑,后扩大为不规则形斑,还会向茎内扩展。病重时,病部以上枯黄,可能无法抽穗或抽出枯黄穗。


穗腐:危害最大,扬花期侵染,灌浆期显症,成熟期成灾。初期小穗和颖片有水渍状淡褐色病斑,后扩展至整个小穗使其枯黄。湿度大时,病斑处有粉红色胶状霉层,后期密生小黑点(子囊壳),扩展到穗轴后,被害部以上易造成枯白穗。


小麦赤霉病病原


3、发病规律:气候与菌源的双重夹击


小麦赤霉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(如玉米秸秆、稻桩、小麦秸秆等)上越冬,也可在种子内携带。春季气温回升(7℃以上)、土壤湿度适宜时,越冬病菌开始形成子囊壳,产生子囊孢子,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,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初侵染源。


小麦对比图


小麦抽穗扬花期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最易侵染的时期,尤其是扬花期(开花至盛花期)。此时,子囊孢子通过风雨传播,落在小麦花药或颖片上,萌发后侵入小穗。


4、防治方法:多管齐下,守护小麦健康


药剂防治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。防治赤霉病时,可使用40%丙硫菌唑·戊唑醇、12.5%氟环唑、40%唑醚·氟环唑、40%吡唑·戊唑醇、氟唑菌酰羟胺等药剂对赤霉病进行防治。


红霸效果对比图


注意事项:预防赤霉病至关重要,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赤霉病发生的最佳时期,应遵循“见花打药”(扬花5%-10%)的原则。在小麦抽穗至扬花的关键时期,务必密切观察小麦的生长状况,并结合当时的天气预报,灵活调整用药策略。同时,要注意轮换用药,第二次防治应选用与第一次防治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,以延缓抗药性产生、提高防治效果、减轻真菌毒素污染。
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