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多地持续降雨,田间湿度居高不下,加上部分玉米田种植密度较大,通风透光性变差,不少农友发现玉米叶片上出现了黄褐色病斑 —— 这很可能是玉米大斑病正在 “作祟”。作为玉米生长中的 “老对手”,这种真菌性病害若不及时防控,可能从叶片蔓延到叶鞘、苞叶,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早衰、籽粒灌浆不足,直接影响产量。
玉米大斑病典型症状
一、先辨病:玉米大斑病有哪些典型症状?
玉米大斑病主要 “攻击” 叶片,发病初期很好辨认:叶片上会出现青灰色或黄褐色小斑点,随着病情发展,斑点会沿着叶脉扩展成梭形大斑(长度可达 10-30 厘米),病斑中间颜色较浅,边缘呈暗褐色,像被 “烤焦” 的痕迹。
如果环境潮湿,病斑背面还会出现灰黑色霉层(这是病菌的孢子,也是传播源头)。病情严重时,多个病斑会连成一片,叶片提前枯黄、枯死,甚至叶鞘、苞叶也会被侵染,导致玉米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,籽粒饱满度大打折扣。
“红霸”玉米示范田
二、为啥近期大斑病容易爆发?这两个条件是关键!
玉米大斑病的 “爆发” 不是偶然,和气候、栽培管理密切相关,近期的天气和田间情况正好给了它可乘之机:
1. 气候条件:低温高湿是 “温床”
病菌最喜欢 “凉快又潮湿” 的环境 —— 当田间温度在 20-25℃,相对湿度超过 90% 时,孢子会快速萌发、传播。近期雨后田间积水、露水多,加上通风差,湿度很难降下来;如果白天温度不高,这种 “低温高湿” 环境会让病菌 “疯狂繁殖”,短短几天就能在田间扩散。
2. 栽培管理:这些地块更容易 “中招”
连作地块:常年种植玉米的田块,土壤中积累的病菌孢子多,一旦条件适宜,发病风险更高;
密度过高:种植过密的玉米田,植株之间争夺光照和空间,通风透光差,田间湿度比稀植地块高 30%-50%,成了病菌的 “理想繁殖地”;
施肥不足:尤其是缺氮、缺钾的田块,玉米长势弱、抗病能力差,病菌更容易侵入。
“红霸”玉米-叶片浓绿
三、抓时机:发病初期就动手,这两种药效果好!
玉米大斑病防控的关键是 “早发现、早用药”,一旦看到叶片出现初期小斑点,就要及时喷药,避免病斑扩大蔓延。
唑醚·氟环唑: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,可以抑制病菌孢子萌发,还能渗透到叶片内部杀灭已侵入的病菌,持效期可达 10-15 天,对高湿环境下的病害控制效果突出;
戊唑醇:属于三唑类杀菌剂,杀菌谱广,可以快速阻止病斑扩展,适合发病初期使用,注意按说明书浓度喷施,避免药害。
“红霸”玉米霸王根-铁锚抓地
四、红霸玉米方案效果
雨后玉米易受涝、发病。“红霸”方案可以促进霸王根萌发,增强抗涝能力,减少根系受损;抑制大斑病等病菌侵染,降低发病风险;调节株型防徒长,提升光合效率,助力养分积累,帮助玉米快速恢复生长,为丰收护航。
“红霸”玉米霸王根-抓地紧实
玉米大斑病不可怕,早防早治加“红霸”,玉米用“红霸”,丰收顶呱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