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 7-8 月,玉米正值拔节至抽雄的关键生长期,而此时的高温高湿天气(尤其是雨后骤晴),不仅让玉米 “喝饱水”,也给一种毁灭性病害 ——玉米顶腐病提供了 “温床”。若防治不及时,轻则心叶腐烂、植株畸形,重则整株枯死,减产可达 30% 以上。今天就带大家全面了解玉米顶腐病,从 “认病” 到 “治病” 一步到位。
玉米顶腐病
一、先搞懂:玉米顶腐病为什么 7-8 月最容易爆发?
玉米顶腐病并非单一病原菌引起,而是由真菌、细菌混合侵染(部分地块还会伴随病毒参与),其发病与 3 个因素密切相关:
气候条件:7-8 月雨水多、田间湿度超 80%,且雨后高温(30-35℃),病原菌会在 24 小时内快速繁殖,通过玉米心叶缝隙侵染;
田间管理:密植过高(每亩超 5000 株)、通风透光差的地块,或氮肥过量(叶片嫩绿多汁)的田块,发病概率比正常地块高 2-3 倍;
品种差异:叶片紧凑、心叶包裹紧密的品种,心叶内易积水,更易被病原菌 “盯上”。
简单说,7-8 月的 “高温 + 高湿 + 玉米心叶嫩”,就是顶腐病爆发的 “黄金条件”。
玉米顶腐病典型症状
二、关键!学会识别顶腐病,别和其他病害搞混
玉米顶腐病的核心特征集中在顶部心叶及茎尖,但因病原菌不同,表现略有差异,可分为 3 类典型症状:
1. 真菌性顶腐病(最常见)
心叶 “被开水烫过”:初期心叶尖端发黄、卷曲,边缘出现水渍状褐色斑,像被热水浸泡过一样;
叶片 “撕裂状” 畸形:随着病情发展,心叶无法正常展开,叶片间相互粘连,用手剥开可见叶片边缘有 “刀割般” 的缺刻;
茎尖腐烂无异味:剥开心叶后,茎尖部位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(真菌孢子),腐烂组织较干燥,无明显臭味。
“红霸”玉米叶片浓绿
2. 细菌性顶腐病(危害最快)
心叶 “发臭腐烂”:心叶从基部开始腐烂,伴有黏滑的黏液,散发酸臭味(类似烂白菜味);
植株 “歪头断脖”:腐烂部位在茎尖,支撑力下降,植株顶部会向一侧倾斜,严重时茎尖直接断裂;
叶片 “黄化枯萎”:病叶快速变黄,从顶端向下蔓延,1-2 天内即可枯萎下垂。
”红霸“玉米茎秆粗壮
3. 混合侵染型(最难治)
同时出现真菌性的 “霉层” 和细菌性的 “臭味”,心叶既有撕裂畸形,又有黏液腐烂,病情发展速度极快,3-5 天就能导致整株死亡。
注意:别和 “玉米螟危害” 搞混 —— 玉米螟会在心叶留下虫洞和粪便,而顶腐病是 “腐烂 + 畸形”,无虫粪痕迹。
”红霸“玉米示范田
三、预防是关键:这 3 点能让顶腐病 “不来找”
顶腐病一旦发生,治疗成本高且效果有限,提前预防更重要,7-8 月重点做好 3 件事:
合理控湿:雨后及时排水,避免田间积水;密植地块(如紧凑品种)可人工拨开下部叶片,增加通风,降低心叶湿度;
科学施肥:减少氮肥用量,增施钾肥和钙肥,让叶片更 “结实”,抗病性增强;
提前打药:在玉米大喇叭口期(7-8 叶期),主动喷施红霸玉米方案,可以同时解决 “病害入侵、茎秆弱、后期脱肥” 三大风险,相当于给玉米穿上 “防护衣” 的同时,还 “充了营养值”。
”红霸“玉米田-排列整齐
玉米顶腐病看似 “凶猛”,但只要做到 “勤查田(每天看心叶)、早动手(发现就处理)、药对症(真菌细菌一起防)”,就能有效控制。
记住:心叶发黄别等、腐烂别拖,这是保住玉米产量的关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