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麦白粉病作为全球小麦生产中威胁最大的气传性真菌病害,其病原菌进化速率较普通真菌快3-5倍,在我国年发生面积达1.5亿亩次,导致年均减产超120亿公斤。
白粉病发病区域
1、病害识别:显微镜下的“白色阴谋”
小麦白粉病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,主要侵害小麦的叶片、叶鞘、茎秆和穗部。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霉斑。发病初期,叶片正面或背面会出现1-2毫米的白色小斑点,随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白色霉斑,表面覆盖一层白粉状物。随着病情发展,霉斑会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,并出现黑色小粒点(闭囊壳)。病情严重时,霉斑会连成一片,覆盖整个叶片,导致小麦植株矮小细弱、穗小粒少、千粒重下降,最终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。
小麦白粉病
2、爆发规律:气候-品种-农艺的“死亡三角”
小麦白粉病的发病适温为15-20℃,相对湿度大于70%时可能造成病害流行。冬季温暖、雨雪较多,或土壤湿度较大,有利于病菌越冬。此外,偏施氮肥、植株生长衰弱、抗病力低也易导致病害发生。
“红霸”小麦对比图
3、避坑指南:防控中的四大误区
误区1:“白粉病死不了苗,不用管”——晚期感染导致千粒重下降15-20g。
误区2:“多打药就能防住”——过量使用三唑类药剂抑制生长,反而减产。
误区3:“见病才打药”——孢子潜伏期长达7天,显症时已损失20%功能叶。
误区4:“打一遍顶全年”——需根据气象条件每7-10天补防1次。
4、防治方法:从被动到主动
当田间病叶率达到10%以上时,可用35%唑醚·氟环唑、30%醚菌酯、40%环丙唑醇、25%嘧菌酯等。在小麦白粉病病情快速发展上升时宜选醚菌酯、嘧菌酯、吡唑醚菌酯等药剂与三唑类杀菌剂复配的药剂去防治。
“红霸”小麦效果图
注意事项:白粉病防治要把握好时机,宜在发病初期用药,白粉病发病较重区域每隔7-10天喷一次,连续防治1-2次。